Menu
Menu
首頁
興櫃上市櫃進度表
EPS 排行榜
新聞與公告
除權息一覽表
我的投資組合
未上市產業一欄表
討論區
其他連結
電腦版瀏覽
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-個股新聞
無碳基載電力告終 審慎因應供電挑戰 ...
我國最後一部核電機組,核三2號機於5月17日正式停止運轉,結束 長達40年的供電服務。這一部裝置容量達95.1萬瓩的發電機組,每年 提供近80億度的無碳基載電力,準時除役後供電缺口不大,卻無法由 再生能源或燃氣電力填補,主因前者無法作為基載電力,後者無法提 供無碳電力。更重要的是,核電機組全面除役後,對民生經濟與產業 發展的短期與中、長期影響,必須謹慎審視。
首先是短期影響。即便只是容量不及100萬瓩的一部機組停轉,造 成的供電品質下滑仍將在今年浮現。
依之前蔡政府經修正的規劃,再生能源電力應在2025年達15.2%, 2026年再到20%,填補非核後的無碳電力缺口,惟兩大再生能源主力 (光電與風電)的裝置容量擴增,均嚴重落後。原裝置容量應在202 5年分別達2,000萬瓩與690萬瓩的光電與風電,截至今年3月分別為1 ,451萬瓩與398萬瓩,達成率為72.6%與57.7%,明顯無法於今年達 標。再者,光、風不可調控的間歇式發電特性,也排除其取代核電的 可能性。
經濟部認為,今年剩下的7個半月順利填補核三2號機遺留的基載電 力缺口,其實不難。今年總計有4部新機組(包括大潭7號機、興達新 1號機、台中新1號機、興達新2號機)上線,總裝置容量達481萬瓩, 較所有除役機組的315萬瓩裝置容量,確實多出甚多。但燃氣機組欲 順利新增的挑戰極大,大潭7與興達新1仍處試運轉測試階段,穩定供 電存在風險,去年即應上線的大潭9號機仍處試運轉階段;預計8月上 線的台中新1與11月上線的興達新2未見明顯進度。供電是否無虞,6 、7兩月立見真章。
行政院也表示,2025年每日備轉容量率日間可維持在12%至15%, 夜間光電仍可達10%。但如此的夜間備轉容量率,無法安定民心。原 因是核三2號機對夜間備轉容量率的貢獻度雖只有3%,但近年盛夏用 電量屢創新高,不少機組因此無預警跳機,夜間備轉容量率扣除這部 機組,此時,任一部百萬瓩等級的大型機組跳機,供電燈號將進入「 限電警戒」的紅燈。今夏非核之後,每日用電夜尖峰出現,即是當日 供電挑戰的開始。
其次是中、長期影響。無碳基載電力被完全排除,燃料存量偏低的 燃氣電力翻身成為領頭羊,能源安全必然受衝擊。
政府招攬人工智慧與資料處理中心等耗能科技業投資,本土半導體 產業也擴充產能,未來5年用電量遽增已無懸念。而高科技產業為提 升產品競爭力,選擇穩定無碳電力更是共識。令人擔心的是,再生能 源不僅無法提供穩定基載電力,開發進度落後造成發電量不如預期, 更導致排碳火電須提高占比,並被迫成為未來數年的供電主力。
空汙衝擊注定不減反增之際,高比例的燃氣電力將推升天然氣用量 ,但可用天數(安全存量7至11天)有限,能源安全的風險必定提高 。另一方面,天然氣價格易受地緣政治紛擾而波動,台電過去幾年發 電成本易升難降,要解決巨額累積虧損,不是電價調漲、就是政策撥 補。
長期而言,若以2050淨零碳排為能源政策的終極目標,排除核電是 不智的選擇,台灣土地資源有限,欲依賴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達成淨 零目標,終究難以實現。
「非核家園」是執政黨主張,但部分觀念早已過時,當全球能源選 擇轉向無碳基載電力時,政府應與時俱進。立法院在核三2號機執照 到期前,於13日三讀通過《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》修法,刪除機組 延役須於5年前提出申請限制,讓運轉中機組在執照到期前均得申請 延役;也允許執照已到期的機組得提出重啟申請。「返核」台階已備 妥,政府可順勢而為,透過核綠同行,提供一個不缺跳電、不漲電價 、無火電汙染的安定社會。
2025-05-17
By: 摘錄工商A2版